当前位置:首页 > 炁体源流 > 正文内容

张至顺注解:太清元道真经《元道上篇》

张至顺3年前 (2022-03-04)炁体源流11579

太清元道真经序

元道者,玄元之上道,黄老之心秘也。元和中,孟谪仙降世,其胎亲皆积至诚醇厚, 谪仙又至慈敦孝,先感东山陶大通君,先示死生之变,因命执本根焉。本根即元道也。

次感南统樊大君,戊戌岁降之,口授此经。故皆大纪枢要,直指长生久视之道,盖黄庭云至道不烦矣。

太清元道真经注解

释题曰:元者,本也,始也。道者,太上真一之道也。经者,径也,本始之真元。此经最妙,故曰真经。

元 道 上 篇

元道者,老君无上之道也。

无上者,爲穷高不测,爲最上之宗,故曰无上。

老君曰:其道有三,上中下也。

此分三丹田,上中下也。故上有泥丸,中有赤城,下有炁海,故曰三也。

黄庭道有上中下也。

仙经曰:一偶一奇之爲乎,味不再尝,偶不再举。

诸道各有三,皆其次也。

言诸道者,不一之道。故法有多门,爲炼丹而成,各相而举,或控鲤而昇天,或乘龙而上汉,或祭醮而朝元,或咽气而长生,或即溯流而延命矣。仙经曰:道有万法,俱得长生,水有千源,尽朝东海,俱长生也。

老君中道与黄庭上道比之,道有此三经,其最上者,元道也。此道至高,虚无玄妙,澹泊无爲,动合自然,故学者难窥焉。

最上者,爲众经之首,妙者爲诸法之门。

非上士高机倏然自悟者,不可学也。

故学者宿著道缘,志同铁石者,阴功助佑,仙气合成,道成归天。

非惧于死常举于生者,亦不可学也。

弃非道之财如冤家,离妖冶之色若仇雠(qiú chóu)者,方可与道相合。

说诸中道多慕尚而行之,与此道难合,故久不降焉。

此者若弃真求假,虽得理而难成,是不合也。

若高机上士,特然行之,则自得无量也,

此者爲世人劣量浅学,选择坚固好生恶死之人,故曰高机上士也。

通易无量。

更无多难矣,出诸广也。

又诸道皆有师奉,皆云犯罚不一,唯此道无诸犯罚,故无师奉。

《内教经》云:爲无爲,念不念,动不动。此三者真伪相参,使曲直相教,以名有犯罚也。

若诸小道,须择山林处,乃可行之,

古高士混于尘寰,不可方可;中士隐于山林,方可不可。故元道与诸道,事有差别,法有捷门,亦无触犯而返损,禁诫异端,虚成疾患者。此元道理合重玄,故无诸损也。

不然者有损也。

仙经曰:小道易惑,中人易败。老子曰:不见可慾,使心不乱也。

惟有此道,可以尘世而成之。

仙经曰:上道无爲,损而非损,至理自然,病而不病。老子曰:和其光同其尘,湛兮或存。故无损也。

鼻引口吐,可以去呼寒热,

老子曰:玄牝之门,此爲生死之根,绵绵兮若存。能用此理即可天长地久,寒暑难侵。故呵属其心,心无积毒,故无寒暑。

及可排积元炁。

排积者,从麤(cū)入妙,微而成之,道自降矣。若人急用求当,返尅而无功,故曰排积也。元炁者,自然之炁,来自冥冥,降自虚无,悟者有无有用,而无无不无,故曰元炁也。

闭炁可以救饥劣,通百关,治万病,非养炁复元也,咽炁可以救虚弱,非自然充满也。

故上士修真,妙中体妙,出入无爲,专守一道,玄中悟玄,不失元道也。故仙经曰:鼓腮强咽,当爲求死之由;闭极口奔,此是伤神之本。学道之人,切忌此也。

行炁可以润肌肤,非常道也。

人能得志者,元炁充而有微,肌肤润而光泽。云行雨施,万物滋也;炁充百脉,万神灵也。仙经曰:无一毛不通于炁,无一节不住于神。

此道归根复本,合于自然,故曰元道。

老子曰: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大凡运用,须明三一,其炁自充,若忘而有爲,终当自悟,不能返朴归根,此是失元道之理也。

若修成者,坚筋补髓,固护五藏,清利泥丸,安静丹台。

人若达道,筋骨自变,返少还童。《中黄经》曰:肌肤霜白筋骨青,地府除籍天录名,坐察阴司役鬼神。得元炁精爽,恬淡自然,天地护卫,毒物不行,诸疾不生。《黄庭经》云:骨青筋赤体如霜,七窍去不祥,永得安也。

六不妄入,三不妄出者,此道也。

大凡修道,切忌六欲,内关于心,浊乱于神,浊于心,滞于炁,六欲动,起六情,六情动,动而六根浊,六根浊而六情染,六情染而与真道远矣。

三不出者,三丹田中三元正炁不可妄而施泄,爲三丹田中有三元,三元凝而成三一,三一化而生三魂,三魂变而都万神。万神者,元道阳神也。故元神而成炁,炁结而成精,精化而爲万神,故曰神。神者,炁也。炁者精,精者道也,道者物也。

老子曰:恍恍惚惚,其中有物。物不可忘物。仙经曰:施炁于人,能生其人;留炁于身,能生其身,故不妄出也。《黄庭经》曰:若当决海百渎倾,叶去树枯失青青,故不得出也。

秽浊尽出,真炁倘佯,身腾太空,上爲真人。自古登真者,皆因此道也。

秽浊出者,谓久久而行,方得大道,五榖滓秽,自然顿绝也。仙经曰:子欲不死,腹中无滓,故曰尽出也。
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张至顺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zhangzhishun.com/post/9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张至顺注解:太清元道真经《元道上篇》” 的相关文章

张至顺:皇極品第二(炁体源流)

张至顺:皇極品第二(炁体源流)

皇極品第二(张至顺炁体源流)吾不知其名。强名曰道。夫道者。有清有浊。有动有静。天清地浊。天动地静。吕诗诗云清静妙经亘古无。水精注后理方舒。品分廿四超三界。大地遵崇获宝珠。关帝诗云一卷无爲清静经。旁门外道不相亲。改邪归正循天理。长生不死也由人。吾不知其名者。吾乃我也。是太上自叹。大道本无形象所定。更无...

张至顺:三才品第四(炁体源流)

张至顺:三才品第四(炁体源流)

三才品第四(张至顺炁体源流)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。吕祖诗曰看破浮生早悟空,太阳隐在月明中。时人悟得阴阳理,方夺天机造化功。韩祖诗曰虚心实腹求铅光,月里分明见太阳。湛破浊清昇降路,自然丹熟遍身香。清者,轻清也。浊者,重浊也。源者,源头也。静者,无爲也。动者,有爲也。基者,根本也。何爲清者浊之源?夫天...

张至顺:道心品第五(炁体源流)

张至顺:道心品第五(炁体源流)

道心品第五(张至顺炁体源流)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正阳帝君诗曰可叹苍生错认心,常将血肉当黄庭。三途堕落无春夏,九界昇迁少信音。便向仙街了罪籍,遂从道路脱寒阴。吉凶两岸无差错,善士高昇恶士沉。重阳帝君诗曰道心惟微人心危,几箇清清几箇知。至善中间爲洞府,玄关里面是瑶池。猿猴紧锁休迁走,意马牢拴莫呌驰。...

张至顺:虚无品第十(炁体源流)

张至顺:虚无品第十(炁体源流)

虚无品第十(张至顺炁体源流)能遣之者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。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,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,三者既悟,惟见于空。紫清真人诗曰此法真中妙更真,无头无尾又无形。杳冥恍惚能相见,便是超凡出世人。翠虚子诗曰无心无物亦无身,得会生前旧主人。但是此中留一物,灵台聚下纤砂尘。能遣之者,是将一切杂念,遣逐他方...

张至顺:虚空品第十一(炁体源流)

张至顺:虚空品第十一(炁体源流)

虚空品第十一(张至顺炁体源流)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。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,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。寂无所寂,慾岂能生。慾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观空子诗曰富贵荣华似水沤,尘劳识破上慈舟。观空得宝炉中炼,稳跨青鸾谒帝洲。惧留孙诗曰空形空象空仙方,空寂空心空性王。空里不空空色相,真空观妙大文章。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者。...

张至顺:真常品第十二(炁体源流)

张至顺:真常品第十二(炁体源流)

真常品第十二(张至顺炁体源流)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。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文昌帝君诗曰乾坤日月皆无心,赤炁扬辉处处灵。惟有玄根同太极,自然焕发合天经。流行万古兼千古,合撰清宁永太宁。清净洞阳敷妙德,真机运动不留停。真常应物者。无念纷扰谓之真,五德五元谓之常,感而遂通谓之应,图片yao(发药音)苗发生谓之...